電影最愛,最愛電影
●奇士勞斯基:大師已逝,我執迷不悔

光看奇士勞斯基這部《愛情影片》美好的結尾就夠了:女子去探望因割腕而昏迷的少男,坐在他夜夜偷窺她的望遠鏡之前,小心翼翼地將眼睛探出去,往自己的房間看去,電影畫面竟出現她的沮喪與無助,而那隻安慰的手臂,竟是深情的少男。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落在世故的女子臉上,她的眼中盈著淚水......
(87/12/07)
對於已逝的波蘭電影大師─古茲托夫•奇士勞斯基(Krzystof Kieslowski),我只有一種仰天崇敬的心情。或許有讀者不知道他是誰,但是當我一說出他的三色系列:《藍色情挑》、《白色情迷》與《紅色情深》,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
我對他的電影的著迷,可能要追溯到六年多前,第一次看到《十誡》系列中第六誡的電影版《愛情影片》,那種彷彿「被雷打到」的震撼與感動。
這部電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偷窺的故事。少男夜夜偷窺對樓比他成熟的女子,她的生活、她的情緒都在他的眼中流過。少男終於鼓起勇氣表白,女子也從原先的不諒解到與他談天吃飯。但自以為世故的她竟然還是用肉體的試煉反譏少男的真愛,結果他傷心欲絕地割腕。最後,女子懊悔她對他的傷害,更重要的是她卻發現,愛情的確有真摯純善的一面。
看來簡單無比的偷窺,變成一個對愛情最微妙的詮釋。他不單單犬儒地只探討偷窺的道德性,反而從中辯證愛情的意義。有人說過奇士勞斯基的電影像是「希區考克拍杜斯妥也夫斯基」,一方面讚美他對於電影技巧的純熟,一方面更褒揚他對生命的觀察獨到而深刻。
光看這部《愛情影片》美好的結尾就夠了:女子去探望因割腕而昏迷的少男,坐在他夜夜偷窺她的望遠鏡之前,小心翼翼地將眼睛探出去,往自己的房間看去,電影畫面竟出現她的沮喪與無助,而那隻安慰的手臂,竟是深情的少男。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落在世故的女子臉上,她的眼中盈著淚水。一個簡單的超現實畫面,真是我所見過最棒的收尾,無論是第幾次看這部電影,我都依然被這最後的結局感動到五體投地。
我明白,我的文字語言不足以道出這部電影千萬分之一的好。如果只能讓我選一部最愛的電影,這部只有85分鐘左右的《愛情影片》,絕對是我無庸置疑的首選。
《雙面薇諾妮卡》又是另一個驚喜。一個在波蘭、一個在法國,兩個女孩長得很像,兩個也都叫薇諾妮卡。兩個人都愛唱歌,但是當波蘭的薇諾妮卡因為演唱而心臟病發之後,法國的薇諾妮卡突然好像感應到了什麼,決定放棄她的歌唱事業,她也在很微妙的情況下找到她的真愛,更突然感應到生命中好像有個與她相似的個體,在引領她面對生命的未知數......。
好玄的一部電影!奇士勞斯基藉由這兩個薇諾妮卡,對生命的不可知與巧合做出了如天命般的詮釋。人世間有太多的轉捩點,可是事實上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渡過,看似宿命,卻仍然是人自主下的無常,但是看奇士勞斯基讓另一個薇諾妮卡在冥冥中尋求到屬於她生命的坦途時,生命還是喜樂的,他絕對不是信奉悲觀或宿命論。這種在塵世跌跌撞撞間的抉擇,在《雙》宛如是個開端,到了《紅色情深》的時候,它又是更加寬容大度的生命態度。
三色系列是依據法國國旗的三色意義為本,卻找一個波蘭人來拍。奇士勞斯基以他敏銳而獨到的切入點,拍出《藍色情挑》裡女主角在喪夫喪女的痛苦中,終於找到超脫的心靈「自由」;拍出《白色情迷》裡這對夫婦爾虞我詐,互相設計之下,一種給予痛苦所激盪出「平等」的愛情;他也在《紅色情深》裡藉由冷酷的老法官與樂觀善良的女模特兒間微妙的友誼,探討「博愛」的真義。
尤其是這部《紅》片,那種生命的無常與未知,盡化成對人的情感與關愛,不只表現於原本嚴峻無情的老法官臉上的眼淚,更從奇士勞斯基讓所有三色的主角們在船上獲救的結尾上看得出來,他對生命,對自己創作的角色,雖然好像歷經不可掌握的命運變數,但還是充滿著獲得救贖的光明與希望!在通俗劇的情節中彰顯出這般微言大義,身為他的影迷,這就是最讓人執迷不悔的感佩和崇敬。
天啊!我實在無法道盡奇士勞斯基電影裡的千般神妙之處,每次寫到他的電影,總飲恨於自己的詞拙,更喟嘆文字的不足,因為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有不同主題之下的萬般美好。所以大師雖逝,我仍慶幸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競自神遊感動。至此,千言萬語,就還是請大家從電影裡去心領神會吧!
◆ 古茲托夫•奇士勞斯基(Krzystof Kieslowski)電影作品年表(劇情片)
1994 《紅色情深》
1993 《白色情迷》
1993 《藍色情挑》
1991 《雙面薇諾妮卡》
1988 《愛情影片》《殺人影片》《十誡》(共十小時)
1981 《不決之路》《短暫的工作天》《機遇之歌》
1979 《電影狂》
PS:在88年以後的影片,台灣都找到錄影帶。本年表是參考「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一書,遠流發行。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癮
●奇士勞斯基:大師已逝,我執迷不悔
●王家衛:被他施的魔法給迷醉啦!
●後記─電影萬歲萬萬歲!
電影鴉片館
文:st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