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電影院partⅡ本土篇
●印象中有不少可憐的小孩......

《魯冰花》裡最後弟弟死了之後,姊姊的眼淚真是媲美《螢火蟲之墓》一般令人鼻酸,而由老演員張柏舟飾演的老爸,更一邊燒著冥紙,一邊哭喊著「不肖子」,讓人由衷地難過到心坎裡。尤其當曾淑勤膾炙人口的主題曲哼唱出來:「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戲院裡不知有多少影迷早已泣不成聲了......
(87/11/30)
我忘了是誰說過,最好不要跟「小孩和動物」一起演戲,因為他們會搶走你所有的風采。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小孩的純善天真,動物的可愛自然,都是上天直接賜予為表演加分的護身符,有他們在電影裡出現,很難不吸引觀眾的眼光。
我印象中,台灣不少的童星都有點做作,不是聲音嗓門大到嚇死人,就是一副流裡流氣的小大人狀,特別是電視上的童星。就彷彿前兩年一些可怕的「兒童歌唱比賽」一般,明明十幾歲不到,卻用著九彎十八拐般的轉音唱腔,哼唱著一堆過度成熟的情愛歌曲。也因為如此,難得一兩個真摯動人的兒童角色,自然更能深植人心。最難忘的,好像以前不少感人催淚的電影,都和可憐的小孩有關,一如「無家可歸的小孩」安達佑實那樣楚楚可人,又不忘出現體貼動人的情節,就像是《魯冰花》和《期待你長大》。
《期待你長大》簡單敘述它的故事,就是一個得了癌症的小孩,原本單純快樂的童年,變成要在病房渡過,家人必須攜手同心的老套。當年的小妹妹女主角林珊如,前一陣子還亭亭玉立地出過唱片哩!時間真快。當時,即使這樣完全在觀眾掌控之下的劇情,大家也還是隨著她生病、住院、落髮的過程,感慨萬千。
尤其一場生日的戲,對比於電影前半段健健康康的生日許願,人事已非,這一年的生日,一切的願望都比僅求生命的延續要奢侈地太多了......我記得那個佈滿陰霾的生日蛋糕,加上林珊如落髮的寫實演出,不知道賺走了我多少眼淚,也為這個小童星贏得了一座金馬獎。
《魯冰花》也是,一個窮苦的單親家庭,父親帶著兩姊弟,他們乖巧而懂事。弟弟有極高的畫畫天份,但是在溫飽都嫌貪婪的生活中,就只能被埋沒。直到一個有心的老師出現,發掘了他的才華,但是沒想到當全國冠軍的消息傳來的同時,他已經因病而過世了。
一對懂事的孩子,命運多舛的折磨,最最容易直搗人心。黃坤玄、李淑楨這兩個童星的表現自然平實,姊姊有她早熟的懂事堅毅,弟弟更不失他的赤子之情,觀眾看他們的苦命,想不哭出來都難。
特別是電影最後弟弟死了之後,姊姊的眼淚真是媲美《螢火蟲之墓》一般令人鼻酸,而由老演員張柏舟飾演的老爸,更一邊燒著冥紙,一邊哭喊著「不肖子」,真是讓人由衷地難過到心坎兒裡。老師最後宣布他的畫得了全國第一,曾淑勤膾炙人口的主題曲哼唱出來:「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戲院裡早已泣不成聲了,不知道有多少影迷和我一樣呢?現在聽到這首歌,都還有點悸動呢。
這還令我憶起一部講父母離婚的老片《父子關係》,電影故事一樣俗得要死,可是那個傻得自然的小童星潘哲蒲,與可憐落魄的父親石峰,也有不少分別的感人親情戲;那首李壽全的「張三的歌」,亦像極了「魯冰花」,在關鍵時刻頻頻傳唱,真有讓人難忘的加分作用。
比較起來,近兩年的台灣電影裡,首席童星郝邵文總被設計屎尿笑話,又愛隨便玩弄「露點」笑料的模式,實在是糟糕的可以,標準的負面示範。我可能也會哭啦,就像看到《哪吒大戰美猴王》那種劃世紀爛片一樣,很難不會自責地哭了起來:人生苦短,我幹嘛這麼自虐啊?
◆ 《期待你長大》(1987,台)
導演:廖慶松
編劇:吳念真
演員:王道, 周美如, 辛樹芬, 林珊如
(台灣已映,已發行錄影帶)
◆ 《魯冰花》(1989,台)
導演:楊立國
編劇:吳念真
演員:李淑楨, 王美雪, 黃坤宏, 于寒
(台灣已映,已發行錄影帶)
●前言:「含淚」的感謝
●印象中有不少可憐的小孩......
●從《搭錯車》到《海峽兩岸》
●《童年往事》裡的死亡與成長
電影鴉片館
文:st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