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電影院partⅡ本土篇
●《童年往事》裡的死亡與成長

《童年往事》裡每每老奶奶帶著孫子要回大陸,在路上玩起青芭樂的時候,我就因為憶起自己祖母的過世而感動的落淚。而父親死亡時,母親數度激動昏厥的戲,亦是讓觀眾通通被牽動為之掉淚。這樣還不只有我一個例子,至少我就知道美食家阿潼的潼媽,就因為看這部電影而哭到不支,真的!
(87/11/30)
可能有人會懷疑,侯孝賢的電影,怎麼可能讓人哭啊?但《童年往事》這部近十三年前的電影,卻真的有這股驚人的爆發力,至少我看了五次,就被它感動了五次,也不爭氣地淌了五次淚水......。
《童年往事》是侯導的半自傳作品,電影的一開始就是他自己的聲音,講述著家族的遷徙,從梅縣到台灣鳳山,靜謐的固定鏡頭,拍著他幼時的家,和家的中心─父親。而後鏡頭帶到老奶奶用她溫柔的聲音喊著「阿孝咕!」─就是侯孝賢,然後字幕出現,除了明顯表意的中文片名之外,還有象徵全片真正精神主軸的英文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這不單是《童》片的深層意義,可能也是侯孝賢作品一貫的意念。
《童》片雖是侯孝賢從七、八歲到長至高中左右的成長記憶切片,但是如果嚴格分析起來,這部電影就是由三場死亡的儀式,對比於阿孝咕的成長;除了每次的死亡對阿孝咕的影響在電影中被詮釋之外,其實侯孝賢本人對生命的體悟與超脫,也隨著這三場死亡的處理,越見其坦然而大度:
從父親死亡以長鏡頭拍攝臨終與守靈時全家人的傷痛,尤其是母親;到處理母親死亡時的肅穆,最後老奶奶的死亡,已變成僅有旁白的自述。不是他變得無情了,而是等到長大後來拍這段故事的侯孝賢,用鏡頭表達了他經歷這三段人生中最親的人的過世,不止有表面上的成長,更逐漸的有對人生新的頓悟領會。
這是看完整部電影的感動,可是在電影的鋪演過程中,採用旁觀的、寫實手法的侯孝賢,把一段段生命的印記拍的簡樸而偉大。每每老奶奶帶著孫子要回大陸,在路上玩起青芭樂的時候,我就因為憶起自己祖母的過世而感動的落淚。而父親死亡時,母親數度激動昏厥的戲,亦是讓觀眾通通被惻隱之心牽動,為之傷感掉淚。還不只有我一個例子,至少我就知道美食家阿潼的潼媽(她還和侯孝賢是同學唷!)就因為看這部電影而哭到不支,真的!
的確,當導演拍起自己的內心記憶時,總是特別刻骨銘心;就如同吳念真拍的《多桑》雖然有點無法節制造成的拖沓,但是父子親情的細膩處,還是賺人熱淚。《童》片是侯孝賢生命成長的記憶,但是被他拍到某些部份對生命的觀察與體驗,卻是每個人都能有所共鳴的相同感應。在我心目中,這應該就是一部好電影的條件,侯孝賢做到了。
我明白,每一個人的生活過程都不同,看電影的感動也不同,這是我的經驗和我的感動,衷心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除了單純的娛樂以外,還有多那麼一點點的心靈觸動。
◆ 《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1985,台)
導演:侯孝賢
編劇:朱天文, 侯孝賢
演員:田豐、梅芳、唐如韞、蕭艾、游安順、辛樹芬
(台灣已映,已發行錄影帶)
●前言:「含淚」的感謝
●印象中有不少可憐的小孩......
●從《搭錯車》到《海峽兩岸》
●《童年往事》裡的死亡與成長
電影鴉片館
文:st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