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舞台跨國大連線:從「花季未了」到《鋼木蘭》

●台灣版的舞台劇「花季未了」

舞台劇版的「花季未了」裡,高貴的前市長夫人變成講上海腔國語,脾氣暴躁的歐巴桑講南京話,美容院老闆娘和新來的小妹則操著台灣國語,以及兩母女標準的北平話;除了因應民國六十年代豐原小鎮的背景設定外,也還有「族群融合」的效果在。
(87/10/26)
「台北故事劇場」這兩年來,開始突破他們意圖吸引年輕觀眾的鬧劇形式,以改編國外的名劇為創作來源。上一次「你和我和愛情之間」是如此,這一次的「花季未了」亦是。

而把國外的劇本移植過來,最重要的就是在文化背景上的改變。這一點他們是很努力的在嚐試,不同於表演工作枋演「戀馬狂」這樣的「照本宣科」,這次的「花季未了」,編導陳培廣把原來在美國南方小鎮的背景,轉化成民國六十年代台灣豐原一個小鎮。

於是乎,跟著六個演員的背景也要有所更動。他們找來了好久沒演戲的焦姣來演戲份吃重的媽,印象中大俠身邊的賢妻,這次演一個和她現今年齡心境都相似的母親。女兒的角色是經驗豐富的蕭艾,還有專業的舞台演員林美秀、呂羿慧和陳裕如等等。最近台灣幾個大劇團都喜歡找歌星來票戲,有新鮮感,也可刺激票房,郭子找來了有同門之誼的東京影后劉若英,演那個害羞的美容院新手。

舞台劇的版本和電影《鋼木蘭》不同,舞台只有一個固定的場景,就是美容院,主要角色部份也就更純粹了,所有男性角色都只在她們六個女人的口述中出現,所以全劇只有幾幕戲,但是長達近三小時多的長度,就全看六個演員在美容院裡聊天、打牌、鬥嘴、吵架,互相安慰,也互相依戀。舞台的表現方法不如電影用剪接和直接的人物形象來顯示每個人的問題,只能靠演員的語言與肢體表現傳達每個角色複雜的內心世界。

時空的推移,藉由演員的換場的過程、佈景裡節慶的特徵,加上服裝、光線的塑造下,表現出季節的變化,簡單而明晰,這是電影不必考慮的困難。舞台上的語言與對白,則被迫要做很大的更動。高貴的前市長夫人變成講上海腔國語,脾氣暴躁的歐巴桑變成講南京話;美容院老闆娘和新來的小妹都操著台灣國語,以及兩母女標準的北平話,在台灣的「花季未了」,也還有「族群融合」的效果在。

其實,我要進國父紀念館看戲前,實在有點「害怕」,因為電影珠玉在前,印象深刻,怎麼能不有先前的預期效果呢?但戲一開演,我就有倒吃甘蔗、漸入佳境之感,這個spp的劇本,在賦予台灣味之後,好像是變了個樣。最令我擔心的劉若英,卻是個大驚喜,不但沒有拖垮戲的整體感(很多歌星演員真的會格格不入),她操著一口台灣國語,及後來幾個誇張的肢體動作,把這個鄉下姑娘詮釋成功。

我一向喜歡林美秀演歐巴桑的自然生動,有媽媽的味道,這個美容院老闆娘的大而化之,維持她一貫的水準。而演愛鬥嘴兩人組的呂羿慧與陳裕如,超齡的演出,加上特別設計的口音與幽默的對白,真是讓我近年難得一次看戲看到可以滿足地開心狂笑,也多虧了生活化而笑點掌握得當的劇本對白。至於蕭艾、焦姣母女就負責讓觀眾哭囉!至少我身邊好幾個女性觀眾,可被她們弄得猛流眼淚。

其實喜與悲本來就在一線之隔,這部戲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況。從美國渡海來的劇本,搖身一變變成台灣版的三姑六婆,整齣戲一如編導自己在節目手冊說的:「單純清新的小品,有如此直截強烈的情感張力」,我想全場的觀眾都感受到了。我很慶幸自己沒因為心情的苦悶,而少看了這場戲。

其實,看戲的感動是很直接的,它沒有電影複雜,各有好處。別問我那個比較好,這是沒有好壞之別的,媒介不同、形式不同嘛!所以回家後再看近十年前的老片《鋼木蘭》,還是一樣好看;而戲劇版的「花季未了」,也有它的迷人之處,有興趣的你,兩者都不要錯過。

◆ 舞台劇「花季未了」
編導:陳培廣
演員:焦姣、蕭艾、劉若英、林美秀、陳裕如、呂羿慧
製作:台北故事劇場



●前言──俗擱有力的婆媽故事
●美國版的電影《鋼木蘭》
●台灣版的舞台劇「花季未了」
●後記
電影鴉片館

文:steven